慕容慎行教授(右三)上台接受颁奖
慕容慎行教授(右)与其学生、我省知名神经病学专家王柠教授(左)合影
6月1-4日,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以“一会四地”的方式,同时在成都、济南、合肥、郑州召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管理、科研人员逾万人参加会议。会上,福建省神经内科学创始人之一——慕容慎行教授获荣膺“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终身成就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郭玉璞教授,饶明利教授、秦震教授等十一位老一辈国内知名神经内科学专家,他们为中国神经内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刻诠释了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伟大精神,值得所有医务人员学习。
【人物介绍】
慕容慎行,中共党员,1951-1956,在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学习;1956,毕业后分配进福州合组医院(现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至今;1958,前往上海华山医院进修;1964,前往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习;1966.6-1967.9,前往意大利留学;1977.7-1979.8,参加我国援助塞内加尔医疗队;1990.2-1990.8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出访法国Rennes大学。
1979年 被评为全国援外战线先进工作者;
1982年 被评为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2年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 荣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省劳模)荣誉称号;
2006年 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 荣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奖;
2009年 被评为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
曾担任职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福建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遗传病学组顾问、华东六省一市神经科协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还担任《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等7家杂志的特约编委、编委或顾问。
学术成就:他参与或主持对肌肉疾病、神经遗传病及脑血管病等课题的系列研究;先后在国内外知名专业杂志发表了18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神经病学》第2版教材1部,以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7本。获科技奖2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慕容慎行教授先后培养及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指导过的医学生、进修生更是遍布全省及国内,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
【先进事迹】
匠心耕耘心不辍 笃定医学无止境
——访福建医大附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慕容慎行
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视病人如亲人,无疑是对慕容慎行教授行医执教六十年来最真实的写照。“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信念。”当这些话从慕容教授的口中说出时,它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因为慕容教授不但说到了也同样做到了。
打开互联网,搜索“慕容慎行”四个字,鲜有关于他的报道,为数不多的几篇《慕容慎行:视病人如亲人》《医术享盛名 医德暖人心》《慕容慎行:一部医者“活教材”》《一代名医 慕容慎行》等亦是费了功夫才找到。搜索结果最多的是“如何才能更快约到慕容慎行的号”以及来自无数网友、患者的盛情赞誉:“老医生,不仅医术在全国是有名的而且医德高,很有耐心很细心很负责很有爱心,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经常让在场的患者感动。在医术和医德上值得所有医生学习……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总之是我见过最好的医生。——田跃华”“态度太好了也很认真负责,体贴病人还经常带病人去其它科室做检查,挂上你的号也太难了,不过你也很难,经常给人看病要看到凌晨一两点。——蔡美峰”。
慕容慎行教授在患者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崇高医德 业界楷模
在福建省的各大医院及医学院校,82岁的慕容慎行被公认为有口皆碑的医学大家,也是福建省神经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求诊者之所以千里迢迢来找慕容教授看病,源于他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在神经内科这块领域辛勤耕耘了一个甲子的慕容教授,运用他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和减轻了无数患者的疾病与痛苦。
慕容慎行教授为新进员工讲授“怎样当一名好医师”
在每年新进医生岗前教育的培训课上,他总是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给予谆谆的教诲:“一名好医师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医德和医风,也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问题。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病人,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二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要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努力提高诊疗水平,以解除病人的疾苦。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就是好医师的基本条件。”
“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在慕容教授看来,这是对病人同情心和责任感的高度体现。“我是星期三全天看门诊,一般从早上8点都要看到晚上11~12点,有时候要看到下半夜1点,这确实是一种够艰苦的‘疲劳战’,但为了病人的利益,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路途遥远的病人不知道我是星期三这一天看门诊,而偏偏是星期四来,误了这一天怎么办?一等又要一个星期。这时,我只好加班给他们看病。还有远路的病人不能久等,但疑难的神经科病人一般都要做一些实验室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一等又要一个星期,遇到这种病人,我常与辅助科室协商,可否加班给他检查,并出一个临时报告;或病人星期四和星期五中午来,待我查房结束后给他们复诊。这样病人也只是多等一两天。当然,这对我自己来说带来了‘废寝忘食’的结果,而给病人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慕容教授如是说。作为我省最富盛名的神经内科专家之一,求诊慕容慎行的患者长年累月几乎踏破门槛,但他毕竟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且身患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医院为了保证他的健康,对其专家门诊限量挂号,即便如此,每天傍晚还是有病人家属前来通宵排队挂号(现已改成网络预约挂号)。碰上求医心切又挂不上号的患者,他经不起恳求,往往加号。于是,限量挂号形同虚设。他为每位患者看病的时间都不少于半个小时。所以,当白天的喧嚣已归于平寂,大楼静静矗立在浓重的夜色中时,上夜班的同事常常可以看到惟有神经内科诊室却依旧灯火通明。慕容教授说,之所以问诊时间比较长,是因为每位病人的病情都不一样,绝对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他面对每一位患者,都以极大的耐心,认真询问,细致检查,还注意了解既往病史、甚至家族遗传状况等,从问诊检查中去发现患者病症的“蛛丝马迹”。对一般医生来说,开出处方后,病就看完了,但慕容教授开方时一定会认真仔细、反复推敲,还要求病人把药物拿来给他看,怕病人理解不对,把握不好吃药的剂量,因为签上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责任。
慕容慎行教授(左三)带领医疗团队在查房
在诊病过程中,慕容教授还很善于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一些神经科病人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在诊病过程中,经常有病人问:“你有没有看过我这样的病?”这话听起来很不舒服,好像病人不信任自己似的。如果直冲冲地答:“我看了几十年的病,怎么没看过这种病?”势必会伤了病人的感情。因此,他总是笑着说:“看过,看过很多,不少人都治好了。”这无疑就给病人一个很好的安慰。其次,有的病人生怕自己得的是“很难治的病”,是癌症,是脑瘤。慕容教授则通过仔细问诊、体格检查和相关仪器检查提供的数据来打消病人不必要的疑虑,做出正确的诊断,以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他说:“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严谨的工作态度,还应善于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方法应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慕容慎行教授指导年轻医师进行疑难病例读片
慕容教授的精湛医术,不仅使病人赞叹,也为同行所倚重和钦佩,全省各地医院碰上一些疑难病症难以明确诊断,都想方设法请他前去会诊。有些病人甚至一定要他看过才能放心治疗。慕容教授说:“‘视病人如亲人’这不是一句空话。我经常外出会诊,虽然长途行车,但到目的地后,总是先去看病人,首先考虑的是病人的疾苦和安危,而不是自己的疲劳。一次在云霄县医院抢救一位脑出血病人,由于出血量大,很快就进入脑疝。从福州到云霄约500多公里,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傍晚开车到云霄已是第二天清晨,我不顾一夜的旅途辛苦,就投入到医院的抢救工作中去。当时医院没有CT设备,靠着自己的经验和一台彩超做协助诊断,后在漳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手术下,清除了脑内较大血肿,使病人转危为安。”
多年来,被慕容慎行救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不少病人始终将慕容慎行铭记在心。有一年,慕容教授下乡收集病例,来到一个偏僻乡村,村卫生院请吃便饭。其间,当地卫生院一位医生提及20多年前曾找过一位名字有四个字的医生看好了病,一直心存感激。经辨认,那位医生就是在座的慕容慎行,一桌人全乐了。慕容慎行的学生们说,慕容教授经常能在各种场合遇见曾经被他倾心救治过的病人,“慕容慎行”四个字在病人心中,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健康与希望的象征。
师者魅力 饮誉杏林
曾有人问慕容教授诊断准确率为何会那么高,他想了想,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比别人认真罢了。”他说,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厚的理论修养,是一名医生必备的素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的医疗作风更为重要。神经科疾病发病机理复杂,病情千变万化,且多疑难病症,有些病似是而非,很难诊断。若盲目投药,不但不能见效,还会贻误病情,痛失治疗良机,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万万马虎不得的。他打了个比方,医生看病犹如法官审案,手上掌握的都是人的生命,而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呢?
在弟子们眼中,慕容慎行的工作作风也对他们影响颇深。附一医院副院长王柠教授是慕容慎行的弟子,他说,师从慕容教授,不仅在行医方面受益匪浅,还学到了如何做人。慕容慎行经常教导弟子做人要以实力作为竞争的资格,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要有“唾面自干”的胸怀。如今,这些观点已成为王柠教育自己学生的内容。在每一年的新生见面会上,他都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学生踏实、诚信地做人、做事、做学问。
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林艾羽曾师从慕容教授,对恩师十分崇拜和敬仰,她说:“慕容教授过硬的医术与医德体现在言行中,只要有一次同他一起看病的经历,就会一辈子铭记在心。慕容教授原定一个上午的门诊时间经常要看到凌晨一点多,午饭和晚饭长期是随便吃,连跟班的实习生都吃不消。主任给病人看病一向是一视同仁,不论权贵还是普通病人都看得非常仔细,绝对不敷衍或潦草从事,而是千方百计给病人看好病。”
有一天,慕容教授路过医院急诊室,只见一位60多岁的脑出血病人正处于昏迷脑疝状态,已在紧急抢救。医生劝家属为病人作CT检查,家属却担心路途振动会使病人病情加重,希望慕容教授拍板拿主意。慕容教授对病人家属和医生分析说,从医院急诊室到CT室的路程不到200米,这固然有可能加重病情,但这是一个“小风险”;如果血肿很大,不及时采取外科治疗,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则要冒“大风险”。听了慕容教授的分析,家属点头同意作CT检查。结果,医生通过看CT片发现,病人头部有一个很大的脑内血肿。医生迅速将病人送进手术室做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慕容慎行教授为医学生授课
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受到慕容教授的影响,学校还经常安排他到课堂上为学生作讲座。很多听过慕容教授讲座的学生都在学校论坛上发帖子,表达对慕容教授讲座的喜爱。有一个帖子这样写道:“听他的讲座想睡都睡不着,因为课堂上总会传来一阵阵的笑声。他讲课形象生动,十分精辟、简练,比如,讲到帕金森病时,他会形象地表演出人患这种病的症状体征。有的学生则说,慕容教授给班级上神经病学时,提前了很长时间来上课,他站在教室门口等班长开门,并且笑着看学生走进教室,给人很慈祥的感觉。而他讲起课来就会显示出操控一切的魄力,让人敬佩。
慕容慎行教授被授予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光荣称号
2009年教师节前夕,慕容慎行教授被评为“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在传授、教学、解惑的同时,慕容教授心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捐出获赠轿车转让款项24万元,在福建医科大学设立育才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致力科研 硕果累累
慕容教授1934年出生在福州,父亲从商,祖父却是当地的名中医。他自幼聪敏好学,17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州一中,由于家学渊源和受其祖上“不为良相经邦济世,便为良医治病救人”思想的影响,于1951年考入福建医学院医疗系。在学期间,他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大学三年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毕业后以全优的成绩留在附属合组医院工作。当时的合组医院名医荟萃,集中了一批医学界的精英。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有幸置身于这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虚心向前辈和同行学习,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一头扎进知识的花丛,孜孜不倦地采集知识的花蜜,业务水平增长很快。他说,当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内科林豫生主任。老主任医术精湛,敦厚慈祥,找他看病的患者很多,但他认真面对每位病人,从不马虎应付,因此上午门诊常要看到下午两三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敬业精神。每次查房的前一天,都要凌晨4点来到病房,了解每位住院病人的病情,充分做好查房前的准备。这种精神和作风,在潜移默化中对慕容慎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其往后漫长的行医生涯铸就了基本造型。
1958年,慕容慎行被医院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送往上海华山医院深造,师从著名的医学专家张沅昌教授,专攻神经内科学。在张教授的言传身教下,慕容慎行的医术大有长进。更重要的是,他从张教授那里学到了如何开展临床科研的方法。同时,受华山医院浓郁科研气氛的薰陶,他真正认识到科研和临床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感受到科研对促进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机遇总是垂青于勤奋者。1964年,慕容慎行又被医院派往上海外语学院学法语,两年后飞赴意大利罗马进修神经生化学。原定3年的进修虽因“文革”爆发而提前中断,但一年半的留学生涯使他开拓了视野,了解国际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开展神经生化和超微结构的研究,并收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材料,为回国后进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来,慕容慎行于临床、科研、教学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不仅成为一名出色的临床医生,同时也是位硕果累累的科研工作者,其中尤以肌肉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
慕容慎行教授对神经病学医学前沿孜孜不倦地探索
慕容慎行从1985年开始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行研究,冲击这一医学禁区,为建立肌膜缺陷致病学说提供许多新的证据,并采用膜稳定剂对该病进行治疗,为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进行上述研究的同时,他还开展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其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高凝状态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他又把目标转向一种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历时10余年,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高端学术杂志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慕容慎行教授荣誉等身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慕容教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不仅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福建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遗传病学组顾问、华东六省一市神经科协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还担任了多家医学刊物的编委、常务编委,先后发表论文180余篇,承担主编和副主编《神经病学》等四部,参编专著和参考书四部。他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我国医生行业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医师奖”。这些数字,浓缩了他对医学研究的付出,背后则是人们看不到的辛苦。
不忘初心 深耕不辍
2014年11月17日,慕容教授过度疲劳在家中不慎跌倒,导致脑外伤和硬膜外血肿,出血较多,对于一个杖朝之年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时间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医院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抢救,该院神经外科专家团队果断为慕容教授进行手术。手术过程很顺利,住院一段时间后,病情稳定,为了把床位腾出来给需要的病人,慕容教授决定出院回家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期间,慕容教授每天都会到楼下的篮球场健走康复,常有患者打听到这一“规律”后,便前往“偶遇”,向他求诊,而慕容教授却从不拒绝。随着病情的好转,求诊病人逐渐增多,慕容教授都一一接待,这段时间也成了慕容教授的“特殊门诊”。这一年的慕容教授已年届八十,一辈子治病救人,如今自己却在鬼门关被拉回来成了病人,这一遭让慕容教授再一次切身体会到“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视病人如亲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恢复后的慕容慎行教授又回到病人身边
2015年是一个分别的年份,对慕容慎行教授来说,这是他医学生涯的“重生”之年。为了弥补因受伤休养失去的看病时间,尽快重返岗位,回到需要他的病人身边,慕容教授积极地做康复锻炼。2015年3月27日,这是一个令科室所有同事振奋、感动的一天,慕容教授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神经内科的病房,开展他“久违”的查房。这一天的神经内科“热闹非凡”,里里外外围满了人,有随诊查房的医护工作者,也有得知慕容教授再度“复出”而闻讯赶来想一睹大师风采的患者和家属。在病床前,重温着慕容教授查房的景象,令在场的同事们倍感亲切和动容,大家纷纷为慕容教授心系患者“重出江湖”的无私奉献精神点赞。“生病后,好多疑难病人就挂不到我的号,现在神经内科成立了‘名医工作室’,平时我就多看一点,部下也多看一点”慕容教授说道。
在慕容慎行研究所的橱柜上,堆放着一些锦旗和牌匾。在场的研究生说,这都是病人送的,有着65年党龄的慕容教授,自从医以来,信守职业道德和做人的准则,坚决拒绝“红包”,决不容许自己圣洁的白衣沾上铜臭的锈斑,病家便转而送匾和锦旗。即便如此,他也认为是极大的浪费,若事先得知,必坚决劝阻。碰上一些已做好送来的,他便随手往橱柜上一搁,从不张挂。锦旗上面写的无外乎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之类的赞美之辞,其实无论是怎样的赞美之辞,他都受之无愧。然而,他那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洁身自好的道德准则、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淡泊人生的价值观念,又岂是这些赞美之辞所能涵盖,所能表述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职业能比消除他人病痛更加神圣、更加崇高,没有一种职业能比守护他人健康和生命更加博大、更加伟大。在我默默坚守并为之奉献了一生的医疗事业里,我收获了无数真诚的感激。今生,我选择了神圣的医疗事业,无怨无悔。”慕容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