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然而,2月20日这天,北京的天气却格外地好,和煦的春风掠过首都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而又坦率。宏伟的人民大会堂里更是春意盎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这里隆重举行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出席大会并为获奖的科技精英颁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易自翔教授以《耳硬化症的临床和基础系列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省医药界有史以来所获得的最高奖项。当他从北京载誉归来时,受到有关部门领导和同行们的热烈欢迎和祝贺。捧着红彤彤的获奖证书,他心里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在这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可有谁能知道他所付出的艰辛。为了这沉甸甸的荣誉,他整整奋斗了45年,对耳硬化症的病因,镫骨切除术的应用解剖等多学科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和改进了手术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终于突破了因耳硬化症而致聋致残病人的临床治疗禁区,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耳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听力减退的疾病。其病变位于骨迷路包囊,有原发性的局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之以富有血管的新生海绵状骨质,多发生在耳内前庭窗前部。当病变缓慢侵及环韧带与镫骨时,使镫骨固定失去了传音功能而致聋。临床上称之为临床耳硬化症或镫骨性耳硬化症。但耳硬化症病灶亦可发生在骨迷路包囊的任何部位,若发生在耳蜗区或内耳道周围,则可使听觉末梢器或听神经纤维受损而发生进行性神经性耳聋。病灶发生在耳蜗区者称耳蜗性耳硬化症。若以上两种病灶同时存在,则会导致混合性耳聋。听觉是人体的重要功能,一个人如陷入无声世界,其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耳硬化症发病机理复杂,病因不明,给治疗该病带来极大的困难。国外医学专家曾用氟化钠防治该病,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如腹部不适,引发关节疾病及哮喘等,尤其对慢性肾炎患者危害更大。医学界虽然公认镫骨固定是致聋的根本原因,那么,切除镫骨应该是使失聪患者恢复听觉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镫骨是人体内最小最轻(平均重约3mg)的一块小骨,又紧靠面神经和内耳,手术中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患者全聋和面瘫。因此,耳硬化症的手术治疗曾被列为手术禁区。以上的诸多原因,致使医疗界对耳硬化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缓慢,几为不治之症。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易自翔教授还是一名年轻的耳鼻咽喉科医师,在繁忙的医疗实践中,他经常碰到一些耳硬化症病人,看着他们那求医无门,康复无望的痛苦神情,他心里深感愧疚。是啊!有什么比一名医生在患者面前束手无策而更尴尬的呢?于是,他开始对这个科学难题予以极大的关注,40多年来,他以极大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冲击这一医学禁区,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临床耳硬化症的病因、病理、镫骨手术的应用解剖,细胞生物学探索药物治疗依据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解决了镫骨手术方法的开拓和改进;药物治疗的创新和应用;此病的遗传倾向和防治;高发家庭成员的听力学监测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易自翔教授首先对耳硬化症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集40多年的临床资料,他共发现6个高发家庭,率先提出该病的遗传倾向,引起国际医疗界的关注。并阐述了该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妊娠反应时雌激素,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等均与发病有关。他通过动物试验探讨耳硬化症的发病机理,为上述观点找到理论依据。由此而建立类似耳硬化症的动物病变模型,也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耳硬化症防治提供了重要途径。其次是利用颞骨标本切片系列研究,检测出镫骨底板和邻近组织解剖结构的平均距离约为2mm,为镫骨切除术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系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众多耳硬化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三是他在病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耳硬化症活动型病变在走向修复的阶段,基质中存在丰富的硫酸软骨素,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旋又用细胞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硫酸软骨素对体外软骨细胞的影响,证实了自己的推论。于是,他便在临床上对术后患者和高发家庭的青年成员使用硫酸软骨素(康得灵)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这个发现,为国内外耳科专家争先效仿,解决了棘手的耳硬化症药物防治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创新提出该病的病理诊断应将病变范围和活动情况密切联系的观点;发现已往文献所指的病灶中的“蓝染骨”的实质是“软骨”;创新论证活动型病变应分为溶骨期和海绵状软骨化期;发现密集的软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耳硬化症成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镫骨固定的成因等。以上系列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和认同,有10多项的发现和创新,居国内外先进或领先水平。尤其是在病理学研究上的突破和创新,解答了100多年来在该病研究上的困惑,更改了认识上的错误。许多成果被收入国内外耳科病理学专著和教科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易自翔1929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市一农民家庭,其祖上曾是当地声名显赫的官宦人家,到他父亲时渐已衰败破落,但其书香门脉却一直延续下来。易自翔从小便在家塾中读书,父母对他管教甚严,兼之他自幼便聪敏好学,故成绩一直很好,1948年高中毕业时,正值国民政府风雨飘摇,反动当局为了内战而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少年易自翔本想学农,因他毕竟是农村长大的,且受过旧私塾教育,仰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世情怀。他认为学农可开农场,不必求人,且可养蜂采蜜,栽花种果,林园之中,风景优美,生活清逸,不失为人生的理想选择。但父亲却认为:医乃仁术,可治病救人,且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也不会失业,建议他学医。高考后,因成绩优异,他竟被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同时录取。因久慕湘雅之名,便入了湘雅。在学期间,他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特别是在湘雅医学院接受耳鼻咽喉科重点实习时,因其工作认真,作风踏实,深得老师林筱周教授的喜爱。林教授本想把他留在身边工作,但毕业时却事与愿违。那时新生的共和国百废俱兴,国家要求毕业生应重点支援工业建设,他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第一机械工业部职工医院工作。那是所企业医院,技术水平不高,设备简陋,且处于祖国边陲,其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均不能和母校同日而语。但易自翔却以极大的热情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愉快地开展工作,每当在医疗实践中碰到难题,他就跑到齐齐哈尔市立一院虚心向耳鼻喉科主任请教。第一次领到工资便寄钱到上海买一套英文版的耳鼻喉科学刻苦自学。并先后向三位俄语教授学习俄语,由于工作努力,积极上进,从1955年到1958年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初,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他被组织批准调到福州。途经北京时,他抑制住内心早日与新婚妻子团聚的渴望,通过同学校友牵线搭桥,争取到在北京协和医院参观学习的机会。在这所国内最高层次的医学圣殿里,他跟着张庆松教授查房,观摩名重一时的邹路德教授做镫骨撼动术和各种耳鼻咽喉科疑难手术。时间虽短暂,却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路,为他以后在福建开展耳显微外科手术奠定了基础。调到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后,他受命主持科室工作,当时耳鼻咽喉科刚建立不久,连他在内,只有4名青年医生,是全院技术力量最薄弱,设备最简陋的科室之一。他一方面积极团结同事加紧科室建设的步伐,一方面刻苦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努力解决临床诊疗中的疑难问题,并和福建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病理教研室协作开展相关课题的基础研究。1960年,在医院的支持下购置了手术显微镜,率先在省内开展鼓室成形术,其发展势头直逼其他先进科室。1963年,一名患者因听力障碍前来求诊,易自翔认真为他检查后,确诊为耳硬化症。看着病人焦虑的神情,他心里展开激烈的斗争,收还是不收?不收,病情正处于活动期,发展下去势必全聋;收,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他比谁都清楚。那时他虽已把耳硬化症作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并已在基础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但毕竟没做过手术,万一失败,自己声誉受损事小,势必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全聋和面瘫)。权衡再三,医生的强烈责任感和他那执着追求勇于拼搏的精神占了上风,决定收下他并为其做镫骨切除手术。当时国内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便查阅国外文献。(美国Shea教授1956年开展镫骨切除术治疗耳硬化症获得成功);没有手术器械,就用不锈钢的枪状镊磨制;为提高手术成功系数,保证万无一失,他先在手术显微镜下用颅骨不断练习。经过充分准备后才进行手术。手术要在患者耳道内切口,在显微镜下,将不到一平方厘米、像纸那样薄的鼓膜翻起,切断极微小的镫骨肌腱,移开镫骨弓,将已固定的芝麻大小的镫骨底板,用象绣花针一样细的特地磨制的钩针挑除。然后在患者足背上取一小片静脉血管壁代替底板置在卵圆窗上,将镫骨弓恢复原来的位置,使患者重建中耳的传音机构。科学严谨胆大心细的易自翔成功了,他在总结首例手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接着进行第二例手术又获成功,病人的听力恢复得非常理想。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医学科学博大精深,许多未知世界需要人们去探索,易自翔这时虽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耳鼻咽喉科医师,但他在日常工作中却经常感到底蕴不足,于是,便萌生了继续深造的念头。他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报考了山东医大孙鸿泉教授的研究生。结果一举中榜。此时他已34岁了,有人对此不解:这么大年纪还去当学生?但他却认为:学无止境,要攀登事业的高峰,没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哪成?就像一辆机车,只有注满了燃油,才会动力强劲,所向披靡。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吻别了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毅然踏上再次求学的路程。1963年8月易自翔乘火车到达济南,当天下午就拜见了景仰已久的孙鸿泉教授,孙教授早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费城坦姆波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之初,他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为我国耳鼻咽喉科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回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许多高难度手术,其中全喉切除和食管发音均为国内首例。无论是学识、人品均堪为师表。能成为他的学生,易自翔深感荣幸。孙教授不仅学识渊博,且平易近人,尤其有奖掖后学的博大胸怀。悟性极高,勤勉机敏的易自翔很快就被他所喜爱。基础课学完后,进入临床和科学实验阶段,他亲自指导易自翔搞科研。师生商定以猫为动物模型,作为耳开窗和镫骨切除术,观察中耳,内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在此期间,孙教授带他做一系列颞骨手术,对他要求很严,无论医生的体位,标本的固定姿态,器械的排列均和在临床手术一样,做到一丝不苟。这规范严格的训练,潜移默化中渐渐成为自己的风格,使他在往后漫长的行医生涯中受益匪浅。研究生学业结束时,易自翔的医术大为长进,更重要的是,他从孙教授那里学到了如何搞科研的方法。师生商定的科研课题《镫骨切除及内耳开窗对猫耳组织病理的改变》已顺利完成,此外,他还总结撰写了有关扁桃体的生理功能,动物活体心脏灌注等3篇论文,利用先进实验室开展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超微结构观察研究等,收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资料,告别恩师,满载而归。回到福建后,他在繁忙的临床教学之余,立即着手开展人颞骨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收集死婴和尸检的颞骨标本。没有实验室,就把标本放在科室的水龙头下冲洗;没有火棉胶切片机,就把一部分标本做出石蜡切片,以便在短期内观察研究;另一部分则浸火棉胶,待以后再切片观察。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大干一场时,“文革”的极左浪潮横扫一切,医科大学停止招生,附属医院惨遭解散。易自翔全家被下放到闽北山城政和,当家人忙着收拾行装时,他却找来帮手把含辛茹苦收集起来的火棉胶标本装箱托运,天真地想到政和继续他的研究。岂料到政和一看,县医院条件简陋得令人吃惊。他一家三口被安置在一间木板房。医院就几栋低矮的砖房,根本腾不出房间给他做实验室,更遑论拨款购买进行科研的贵重仪器。他的那些宝贝只能堆在杂物仓库里,年复一年竟成了一块心病。为了不使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他忽然想起了有过一面之识的解放军总医院姜泗长教授。那是他攻读研究生期间,遵导师孙鸿泉教授之命,带着镫骨和内耳窗动物实验中的一些问题,赴京向姜教授请教。姜教授在百忙之中,对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并带他参观其主持的实验室。初次求教就深受教益。于是,易自翔便精心挑选了一些颞骨标本寄往北京。姜泗长教授收到标本后大喜过望,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标本,仿佛看到一颗蒙尘的珍珠在熠熠闪光,认定易自翔是个可造之才。当即回信盛邀他赴京协作科研。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易自翔收到回信欣喜若狂,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1973年冬,他登上北去的列车,犹如一匹千里驹,向他的伯乐四蹄腾空呼啸而去。云从龙,风从虎,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遇合,常给人以适逢其时的美感,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易自翔得以在姜泗长教授指导下学习,工作,这无疑给他的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他带来生命中科学的春天。第一次合作的时间很短,只有4个月,因姜教授另有任务而暂时中断,师生间保持密切联系,常在书信和电话中探讨问题。1978年秋姜教授再次邀请他来京工作,这次他在姜教授身边工作了两年多,除了管三张病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他在姜教授的指导下,同时开展颞骨组织病理,耳硬化症镫骨的组织病理改变,中耳乳突炎的病理改变以及白血病患者颞骨的病理改变等课题的研究,有姜教授的耳提面命,有科室战友的精诚协作,加上解放军总医院优越的设备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易自翔迎来了科研生涯中第一个丰收季节,这些研究成果后来都陆续获奖。其中《耳硬化症镫骨的组织病理改变》,《白血病患者颞骨的病理改变》均获得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科技三等奖;《乳突炎的病理改变,病理分型及其处理原则和乳突炎腺体化生及其临床意义》获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也正是在这些科研成果基础上,他于80年代中期应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时,和国外同行申请得到了胆脂瘤和耳硬化症两项美国医学科学院的
1985年,易教授赴美国参加第13届世界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乳突炎的腺体化生、乳突炎病理改变及病理分型和处理原则》、《经上颌窦径路切除向外扩展的巨型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方法》等学术报告,那新颖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深受美国同行的赞赏。会后,应哥伦比亚大学耳鼻咽喉学系之聘,以客座教授的身份留在那里作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并选定耳硬化症这个高难度的课题与美国同行协作开展研究。1986年,他再次赴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与同事共同申请,获得美国医学科学院两项科研基金,开展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和耳硬化症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撰写多篇论文,先后在美国耳鼻咽喉科杂志上发表,引起很大的反响,也为他回国继续自己的研究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92年他第三次赴美与哥伦比亚大学耳鼻咽喉学系合作,进行耳聋课题的研究。此时他爱人和女儿已在美定居,同事们劝他就留在美国工作,却被他微笑地谢绝了。仍然按期回国。其实,他何尝不想留在国外,和家人团聚,安度晚年。但他始终放不下是他那心爱的事业。如今,他依然以古稀之年,病弱之身,或访问,或探亲,年年在中美之间奔波,带回国外先进的医疗信息和研究所所需的试剂器材,其赤子报国之心,深深的感动和影响着他周围的人。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论》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如此方为苍生大医。”易自翔教授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始终牢记父亲“医乃仁术”的教诲。他同情病人的疾苦,对病人不分贵贱,无论亲疏,都一样精心诊治,关怀备至。“医无德不堪为医”古文字功底深厚的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经常教育年青医生,想做一名医生,得先学会做人,要时刻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理解他们的痛苦和需求,自觉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1986年,四川一农村青年患巨型鼻咽血管纤维瘤。辗转各地医院医治无效,后慕名千里迢迢地来福建医大附一医院求医。因家境贫寒,病人身上只有好不容易才筹借到的530元钱,如果把这位病情严重又经济困难的病人收治住院,仅手术输血就需千元以上。易教授却认为:这种瘤只有手术才能保住性命,医生怎能置病人于死地而不管,费用可以设法解决。当即决定收住院并为其手术。并在科里组织捐款,许多住院病人在医护人员义举的感召下,也纷纷加入捐款的行列。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易教授请来院内专家进行多科会诊,经反复讨论,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亲自操刀,在兄弟科室专家协作下,经过10小时的备战,终于把重达220克的国内罕见的瘤体完整地切除。消息传到患者的家乡,乡亲们不仅为医院高超的医术而赞叹,更为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而钦佩不已。1990年,闽清坂东乡农民陈建着因患胆脂型中耳炎并发脑脓肿而生命垂危,贫困山区的种田人,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况且就连那有限的几个血汗钱也已在卫生院花费殆尽了。是乡邻们不忍心看他就此离去,便筹集了一笔钱促他赴榕就医。用还带着乡亲体温的钱预交了住院费,囊中已所剩无几,接诊他的易教授知悉患者情况后极为同情,百般慰籍且将其难处默默记在心里。
省城医院设备先进,许多疑难病症都可以借助仪器检查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但费用昂贵。为了省钱,易教授不走这条省心而又保险的捷径,却凭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其病情反复研讨深入分析,订出尽可能完善周密的手术方案,并亲自操刀上台手术,获得成功。术后为检测其听力神经恢复情况,他指示技师殷羽白深夜加班作脑干电位检查。且免收加班费。医生格外关照,护士精心照料,病人术后恢复很快,不久便转神经外科继续脑脓肿治疗。转科之际,易教授在反复叮咛应注意事项后,又笑吟吟地递过一叠钱。原来他知道病人钱已花光,其妻正赶回去筹措下一阶段的费用,怕一时接不上茬,便和几名医生凑了些钱给他应急。老陈接过钱,只觉得沉甸甸坠手,这哪是钱,分明是盈盈的亲情滚烫的心啊!他嘴唇嗫嚅着,只听凭两行热泪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竟无语凝噎、、、、、、其实这慷慨解囊无偿资助贫困病人的事,对易教授来说实在太平常了。政和铁山乡农民陈火旺患上颌窦癌住院治疗几个月,经济极为困难,易教授或饭菜票、或医药费、甚至零花钱,常于其青黄不接之时,雪中送炭,以济其一时之急。正因为有他的关照和支持,病人才坚持到疗程结束,出院时略为估算一下,接受其馈赠已逾200多元。别小看这数百元,当时易教授的工资也才400多元。中国人最讲“良心”二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陈火旺回家后给他寄来香菇和笋干等土特产,他竟折价汇款。1992年他为泉州一位面颊部神经纤维瘤的青年手术,神奇的手术刀使其丑陋的旧貌焕然一新,青年揽镜自照,喜上眉梢,悄悄的把一个红包塞进他的口袋,当即被他婉拒。那青年回去不久便找到理想对象,在婚前又寄来200元聊报再造之恩,他让邮局原封不动退回。后来那青年来福州出差,顺便带两把精制藤椅相赠,还是被他婉言谢绝,如此三番五次,似乎不通情理,但他却认为:医生以救世济人为己任,施恩图报,岂不有损医德,有悖初衷?行为便是无言的榜样,而榜样的魅力是无穷的,也许易教授无意为众人表率,但全科人员无不群起而效之。于是,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耳鼻喉科不仅以医术而饮誉八闽,更以良好的道德风尚而引起各界的注意,1991年,该科党支部被中共福建省委授予省级优秀党支部光荣称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又红又专的科室。易自翔教授对金钱豁达的态度,超脱到几至无尘的境地。他认为,人生在世,温饱足矣,钱财乃身外之物,够用即可。他平时只领工资,不拿奖金。他的奖金就放在科室作每周二病例讨论时全科人员的点心费。于是,耳鼻喉科就经常出现这样有趣的场面:青年医生一边对某个疑难病例或学术观点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一边捧着快餐盒大快朵颐。花的是老主任的钱,可没有谁对他说声谢谢。因为十多年来,他们早已习惯了。易教授脸上则露出慈爱的笑容,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此情此景,谁说这不像个和睦的大家庭?
睿智、仁慈、博爱、超脱、中华民族所有的美德都集中体现在这位可敬的老人身上,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他已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是从他身上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你不也感觉到他在创造了别一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