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亭院区 > 大众版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言语治疗 康复的“进阶版”
发布时间:2019-06-18 04:00    文章来源:    转载来源:    供稿部门:   作者:系统    摄影:
分享到:
言语治疗 康复的“进阶版”

  “在下面这四张图里,哪个是汽车呢?”“请把红色半圆形给我。”“不要急,慢慢来,今天表现很好了,我们再说一次。”……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言语治疗室里,这样教“宝宝”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着。我们通常将说话沟通看作理所当然的能力,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起床后,你突然无法跟身边的人沟通,外人只是用奇怪的眼光打量你,这种感觉一定非常痛苦。这时言语治疗师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中风后 老人“傻”得还不如幼儿

  5月24日下午,71岁的吴老伯正在康复科的言语治疗室里一遍遍地做着认知题。“汽车啊,这哪里是汽车啊。”“呀,这不是刚认的锤子吗,你怎么又忘记了。”一旁的家属急得不得了。“我爸这是傻了吧,不仅不会说话,这东西也认不得,智商还不如1岁的孩子,孩子教几遍就会,他怎么说都不会。”

  吴老伯1个月前突发脑梗,抢救回来后,外表看上去没有异常,但却发现患上了严重的完全性失语,“手脚都是好的,能吃能走,听力没有问题,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言语治疗师张翠翠告诉记者。

  像吴老伯这样的病人在临床上其实并不少见。

  “据统计,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1%~38%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症。此外,脑外伤、帕金森、脑肿瘤、鼻咽癌放疗、脑炎等也有可能导致失语症。”康复医学科主任倪隽说,失语症有很多种,有的是无法理解听到的信息;有的是理解了,表达不出来;有的是一次说话只能说 2~3 个字;有的是讲不出所见的人物或名称……“康复治疗,越早介入效果越好。发病后 3个月内是黄金治疗期,如果错过了,再开始治疗效果会差很多。”

  治疗所需的工具除了高大上的经颅磁刺激仪、经颅直流电外,大多都是婴幼儿早教的教具,如认知图形组合版、认知图册、绕珠串珠益智玩具、图形认知板、气球、按摩球、镜子、压舌板、蜡烛、吸舌器等。“就像教孩子认识东西说话一样,言语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步步慢慢练习。”张翠翠说。

  不止是说话 不能吞咽也是言语治疗师的治疗范围

  除了语言障碍外,言语治疗师还经常治疗另外一类疾病——吞咽障碍。

  小张在北京上大学,去年他突然查出患有鼻咽癌,术后,患上了吞咽障碍,吃一点流质食物

  就呛咳得厉害,有时甚至连咽口水这一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只能靠鼻饲管进食。

  附一康复医学科接诊后,康复团队为小张个性化定制了全面的康复方案,通过长达8个月的正规康复训练后,他终于拔掉鼻饲管,重返校园,现在已经在准备考研了。

  比起小张这样有呛咳症状的,更可怕的是隐形误吸。这些患者,看似恢复得很好,能吃能喝,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发热,甚至引发肺炎。背后的原因,就是吞咽食物时,食物进入气道,吸入肺部导致。“为了避免误诊漏诊,科室配合神经内科、外科,开展早期床边筛查,做吞咽造影,以期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倪隽主任说,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可以拔除鼻饲管,恢复正常饮食。

  言语治疗师稀缺 康复还需家人支持

  我国言语治疗师的缺口很大。按国际标准要求,每 10 万人应配备20名言语治疗师。而我国目前从事言语治疗的专业人员尚不足 1 万人,与 26 万名言语治疗师的目标相去甚远。

  一般要求康复医学科每8~12 张床配备一名言语治疗师,但我省各医院康复医学科平均配备水平远远达不到要求,有些医院康复科连言语治疗师都没有。

  此外,大部分的患者和一些地市医院对言语治疗师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倪隽主任介绍,目前康复医学科患者的来源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常规入院医生通过检查评定后,发现患者有言语、吞咽、心理障碍等问题,开出医嘱让患者去找言语、心理治疗师治疗;另一类是康复科医师参与临床科室的患者会诊,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中医科等,发现问题后,让患者来康复科进行治疗。患者自行前来就诊的很少,很多患者对于康复科的认知还处在初级范围,不知道语言功能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可以治疗,患者在家里硬扛,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因此出现心理障碍,非常可惜。

  康复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院内的康复治疗外 ,家庭延续康复也非常重要。“所有的失语症患者均有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的可能。”倪隽感叹,只有充分提高公众对康复,尤其是言语吞咽障碍康复的认识,临床医师和康复团队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些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来源:福建卫生报  记者:刘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