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回升,许多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有了一定的缓解,而附一医院神经科的急诊室却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帕金森病患者。
张先生转诊至我院时,表情淡漠,全身僵硬,头上包着冰帽,插着胃管,罩着氧气面罩,四肢都被牢牢地约束在床栏上,样子十分吓人。
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还来不及仔细询问病史,就听到一阵剧烈的床栏晃动声,心电监护“滴滴滴”开始报警。医护人员急忙来到张先生的病房,此时他的手脚都在剧烈地抖动,呼吸急促,心电监护提示心跳增加到150次/分。护士报告患者体温“飙”到了40℃。
经过医护人员紧张又有条不紊的处理,张先生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其家属告诉医生,张先生是一名有着十几年帕金森病病史的老病号,一直遵照医嘱认真服药,但十几天前不知为何突然出现高烧,发作性地四肢抖动,在当地医院做了很多检查,排除了癫痫和重症感染,医生想尽一切办法,然而病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在了解情况后,医生将张先生收治在神经内科的运动障碍专业组。经过诊断,张先生最终被确诊为运动障碍-高热综合征。这是一种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罕见症状,由非生理性多巴胺能刺激引起,常在高温时节出现,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救治,张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顺利出院。
无独有偶,另一名帕金森病老病号谢女士也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谢女士的老伴用颤抖的双手捧着一张病危通知单,找到附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王华燕主任医师和林宇副主任医师,泣不成声地说:“求你们救救我的妻子吧!”王华燕和林宇赶忙安慰老人:“您别急,慢慢说,出了什么事?”原来,谢女士性格温和、贤惠,平时在家做家务、带孙子,虽常年患帕金森病,但在药物控制下病情一直很稳定。可就在前一段时间,谢女士突然性格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整日躺在床上,不肯吃饭、吃药,嘴里念念叨叨、胡言乱语。家人将她送至医院,几经周折,谢女士的精神症状一直得不到控制,身体每况愈下,只能靠胃管和输液维持生命。当地医生无可奈何只能开具病危通知单,通知家人做好“心理准备”。拿着“通知单”,一家人心急如焚。听闻附一医院有专门的“运动障碍专业组”,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将谢女士转诊到这里。
病床上的谢女士瘦骨嶙峋,双目紧闭,问之不答,趁家人不注意,还差点把胃管拽了出来。帕金森病的药物调整较为复杂,药物相互作用也多,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运动障碍专业组的医生反复研究病情,细心为病人调整用药。在家属的坚持和配合下,谢女士的病情终于逐渐改观,可以自主进食,能说能笑,有时还会自己起来到走廊外溜达。谢女士老伴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向医疗组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随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了。
故事说到这,大家也许会好奇,帕金森病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可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性减少所导致的,并受到遗传、环境、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多因素的影响。患者除了出现行动迟缓,手脚僵硬、抖动等运动症状,还常有嗅觉减退、便秘、头晕、精神异常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
运动障碍专家林宇副主任医师在总结上述两个病例时表示,虽然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在夏季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对那些病史长、接受大量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夏季更容易出现不明显原因的发热、精神症状等情况,可能与炎热天气的刺激有关。
我国知名神经遗传变性疾病专家、附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王柠教授说:“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但如能早期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配合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我院神经内科组建了运动障碍专病门诊和医疗小组,让更多的病友和病情复杂的患者能得到系统救治和管理。让我们与广大“帕友”一起坚强面对疾病,知”帕“不怕,认识它、了解它、接受他,和它一起创造生活,赢得奇迹!“
神经内科 蔡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