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事公路维修的李先生(化名)被“电抹子”失控砸到头颅,当即就出现头晕脑胀,短暂的意识不清恢复后,李先生的左边脸部凹进去,并出现视物双影与张口困难等症状,他被急诊送入我院对口帮扶的原州区人民医院。急诊检查显示,李先生的颅骨凹陷性骨折压迫脑组织、眼眶错位骨折内嵌压迫眼球、参与咬合的颧弓粉碎性骨折,骨折延伸到面颊骨,我院援宁队员郑小斌所在的神经外科会诊后,立马收治李先生住院进一步治疗。
面对如此多部位又紧密相连的复合颅面眶颧骨折,如何修复各部位骨折,解除脑组织、眼球压迫,并恢复咬合能力这项涉及广泛解剖知识与手术技术的精细考量工程,成了原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万欣龙主任与郑小斌副的难题。经过原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多次的病情讨论,最终决定采用联合切口入路为李先生进行手术。
“手术首先采用了神经外科经典却难度较高的“额颞眶颧入路”,在头顶发际线内做切口,由于骨折内嵌卡压紧密,单纯原位复位困难,手术中卸下了部分眼眶,并进一步通过头部切口暴露至眼眶下颧骨与颧弓,充分松解后,才使得嵌入颅内与眼眶内的骨折块复位,得以拼接固定,并全长复位固定了粉碎性骨折的颧弓。随后通过口腔内切口暴露面颊骨骨折部位并复位固定来恢复咬合力。”万欣龙说道。
郑小斌介绍,李先生的手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采用“联合”手术入路也是尽可能在不做眼睛与面部切口的前提下完成颅、眶、面、颧骨折的复位与对接,整个复位手术需要相当多的操作手法与固定器械,期间在恢复咬合关节时,需要通过“拉力螺钉”将骨折脱位的颧弓固定到颅骨中,高速电钻引导并置入螺钉角度稍有偏移,极有可能钻入临近仅约0.5cm的内耳道内,造成听力损伤,医疗队扎实的立体定向手术技术为这样的高风险置钉操作提供了保障。
手术历经7小时余,神经外科医疗团队无食无休的为李先生完成了手术。术后的影像检查显示,李先生的各骨折复位良好,高风险的“拉力螺钉”也成功避开内耳道置入颅骨中,塌陷的面部重新恢复轮廓,因为眼球活动困难导致的视物双影也缓解了,张口动作能完成并开始进食流质。经过一周余恢复,李先生顺利的出院,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康复。
固原市原州区人民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