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他是一介名医,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技术带头人、福建省脑肿瘤与功能性脑病多学科综合模式首创者,他更是一位卓越的医院管理者,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平台、建机制,做最有力的“撑伞人”。
他说年轻医生要立志、有梦想、勤努力、有创新,更要善修养。而他从那个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成为有高度、有风度、有温度的名医担当、青年榜样,正是源于医者的赤诚之心和坚守之力。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院长,从成为名医到成就名医,三十五年如一日,砥砺前行。
名医之路——初心
愿解病痛为苍生
(健康时报记者井超)从医的初心,似乎来自于家族传承的影响。康德智的爷爷是一名中药师,从他记事起,就跟着爷爷在公社卫生院玩耍,中药材的香味和爷爷治病救人的场景充盈着他的童年记忆。
“学医吧!”1979年,他在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上了医科大学,并最终顺利进入福建医科大学。这一年,他16岁。入学伊始,他为自己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为解除病人病痛做奉献,为发展医学事业做贡献。
1984年,康德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面对优等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血液里天生流淌着“挑战”基因的康德智内心发出了一个声音——“要选就选最难的。”当时,最难的医学专业领域有两个,心脏和大脑。相对来说,心外科的技术发展稍稍领先于脑外科。但康德智选了虽然难但“未来发展空间可能更大”的神经外科。
尽管当时的科主任提前给他打了预防针,投入到真正的临床工作后,他才深深体会到那种无力感:设备的简陋让再上进的医生在神秘的脑医学面前也不得不低下头。没有CT,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血管造影、气脑造影。主任在台上开刀,康德智什么都看不到,不像如今的显微镜下引导图像能呈现得这般清晰。除了勤提问,多观察,更多的技术都靠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去实践。
然而,虽筚路蓝缕,但不改初心,不断精进。康德智从当初选择最难的路迎难而上,到三十五年后成为福建省第一例术中唤醒手术主刀医师、福建省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 创建者……一次次地刷新福建乃至全国神经外科手术的纪录。他用执着的坚守,在神经外科领域把“愿解病痛为苍生”的初心诠释到精诚所至。
名医之路——恒心
永恒追求唯创新
“你只有具备创新一招鲜,才能站在制高点上,拥有发言权和话语权。”这是康德智常常勉励年轻一代的肺腑之言。说起名医必备的素质,他认为“最不可或缺就是创新”!
在他看来,科学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先进的技术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名医的基本条件,而最重要的条件是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引领能力和辐射能力。创新,不仅仅是推动医学事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个人的成长也价值非凡。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论创新,康德智有足够的底气——他是国内首例应用3D打印颅内动脉瘤模型指导外科手术的主刀医生,我国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的主要推动者,福建省第一例术中唤醒开颅手术的主刀医生,福建省脑肿瘤和功能性脑病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首创者……始终走在神经外科的最前沿。
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看到,这每一步印记的背后,凝结了多少心血,投入了多少毕其功于一役的勇气、挑战与决心。
忘不了,2001年由康德智主刀的首例“锁孔”微创手术所遭遇的最复杂的处境。手术前一夜,康德智整宿未眠、一遍遍预想手术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手术中,患者颅内瞬间喷出血流,旁边医生双手颤抖,康德智克制着强烈的情绪,硬是凭着训练有素的本能反应,顺利排除了困难,手术获得了成功。
一幕幕,至今回忆起来,仍觉惊心动魄。当年,“锁孔”技术这一微创理念,是力图使暴露深部病变的手术切口恰如其分,如同钥匙开锁,不引起过分损伤;正是本着既能解决病情、又能将手术创伤降到最小的目标,康德智不顾业界当时因为认为操作空间太小而对这项技术多有观望的境况,毅然亲赴德国,学习引进并率先实践。自从第一台“锁孔”微创手术成功之后,康德智越来越娴熟地使用这种技术,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经过德国蛇牌学院连续4年的考核,于2014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蛇牌学院神经外科微创技术培训中心正式成立,至今已举行了九届全国脑动脉瘤“锁孔”微创手术高级培训班,学员包括来自24个省的众多同行。
业务创新之外,管理创新亦是康德智在提升专业辐射力及医院协同力方面的重要抓手。脑卒中是神经科领域的重大致残致死性疾病,也是福建一附院的重点专科领域,担任医院管理工作之后,康德智将创新思路继续拓宽——“举棋子,定调子,吹号子,拍桌子,阅卷子,围桌子,移凳子,给票子,发帖子”,9大创新举措护航,让一附院成为当时福建省唯一一家、以卒中中心建设为抓手、全省县级医院为网络的卒中专病医联体,提高了福建省整体脑卒中的防治水平。
从临床专业到医疗管理,从前瞻探索到拓荒实践,从自身做大做强到辐射全省协同进步,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眼界与格局奠定前行的高度与深度,创新成为康德智一路耕耘的永恒追求和坚定医疗信仰。
成就名医——精心
做青年医生成长的助推器
今年年初,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全院干部大会上,已担任14年副院长的康德智被正式任命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角色转换,但责任没变。作为更有发言权的大家长,他有更充分的空间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琢玉成器,成就他人。“院长应该创造条件,做青年医生成长的助推器,做名医的‘塑造者’”,康德智如是说。
“人的创造力最强的时期大约在30岁~45岁之间,而年轻医生的成长周期十分漫长,一般而言,进入正式临床工作已近而立。只有为他们提供好政策、好平台、好团队、好条件以及健康的人才成长机制,优秀的、有潜力的人才才会尽快脱颖而出。”
他瞄准国际前沿,逐步搭建相当规模的专业手术技术平台和临床研究平台,下大力气改造了实验中心,与大学共建。考虑到医生平时工作繁忙、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做科研和整理、搜集资料,他调整了实验中心的工作时间,保证7×24小时向医护人员开放。
“我们更希望创造公平的机会,良好的平台和良好的氛围,帮助优秀的、有想法、有闯劲的年轻医生早‘冒’出来,尽快缩短他们的职业上升进程,早日创造出能应用于老百姓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作为院长,康德智始终认为,助力名医成长贯穿了选才、育才的过程。
“人才都是竞争出来的”。这是康德智的人才培养理念。他格外重视住院医生的培养。每年评选、表彰优秀住院医生。“住院医生强则医院强”是福建福建一附院的人才梯队培养的重要着力点。
他还通过举办各类专业竞赛活动来选拔人才。康德智定下的活动基调是,高标准,严把关,不达到标准,宁缺毋滥。在今年的一次竞赛活动中,一等奖最后“空缺”了。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不流于形式,也才能使真正的人才 “冒”出来。这是一名医疗管理者的精心。唯有如此精益求精,才能收获实实在在的后继力量。
成就名医——暖心
给同仁最有效的安慰剂
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是康德智的座右铭。他常说,“有温度就是要求医生对病人有人文关怀,要先敬人再治病。”他对病人如是做,对自己的同仁战友,更温情有加。他说,“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份处方就是关爱。”医生要关爱患者,同理,医院管理者也要关爱医生。
为医生职业发展搭平台、谋出路,让人尽其才鹰击长空;也为医生从业压力解心宽、卸担子,给予心灵关怀免除后顾之忧。康德智这位大家长,从面子管到里子,事业掌舵人和心灵导师一肩挑。
埋首在医疗工作这么多年,康德智非常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之大、精神之紧张。为此,与履新一把手同期进行的,他还建立了职工直通院长的绿色通道,开通了 “院长热线”,成立了“医护心理解压站”,邀请专业团队为职工做心理辅导。
“心近了才能同频共振。”康德智说。工作压力大,遇到困难困惑了,找院办预约时间,就能和我聊上个把小时。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他想问题,走到他心里去了,一切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学会聆听,学会交流。”在最近的一次全院职工大会上,康德智不乏幽默地为“院长绿色通道”打起了广告:你们不要怕,我的脸长得臭了一点,但心很温暖,尽管来(聊聊)。
这是康德智成为青年医生职业上最有力“助手”之外,在职工人文关怀上的暖心之举。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情动人,才能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春风和煦。
康德智说,名医成长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培养的是实打实的名医,而不是网红一样的名人。培养名医,我们永远在路上,培养名医之路上,我们将不断创新。这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