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是第十二个世界血栓日,在全国血栓日来临之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党支部以医院“医患同行 医心为民”医学人文服务年为契机,将“从头到脚预防血栓”健康科普从病房推向基层社区,把健康保障“送”上门,让专业医疗服务“沉”下去,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医护的初心使命。
病房里的“定制课”:精准指导解患者之忧
“术后不敢动,怕伤口疼,没想到反而容易得血栓!”10月13日下午,福医附一医院血管外科病房,刚做完下肢静脉手术的患者陈先生(化名)听完讲解后恍然大悟。这场专为住院患者及家属设计的座谈会,没有复杂术语,只有“接地气”的健康指导。
血管外科林韦副护士长先结合临床案例,用“血液像河流,长期不动就会‘淤堵’”的比喻,通俗解释血栓形成原理,重点纠正“术后要绝对卧床”的误区。医护人员根据不同患者病情,定制了针对性的方案:对卧床患者,演示“踝泵运动”“足背屈伸”等床上动作,强调“每小时做10分钟,既能防血栓又不影响恢复”;对即将出院的患者,详细讲解回家后的饮食禁忌、弹力袜穿戴方法,还留下医护联系卡,方便后续咨询。

“医生护士讲得细,连怎么调整枕头高度、下床时先迈哪只脚都教了,比自己查资料靠谱多了!”患者家属王女士(化名)认真阅读发放的《防栓手册》,记下重点。手册上生动的图片、清晰简明的文字阐述了血栓防护要点,一目了然。
社区里的“实践课”:互动教学暖居民心窝
走出病房,血管外科党支部来到凤凰社区。考虑到社区居民以老人和上班族为主,团队特意调整内容,把“防栓知识”变成可看、可学、可操作的“实践课”。
10月19日上午,在社区文化广场,党支部书记蔡方刚主任用一组数据敲响警钟:“久坐1小时,血栓风险会增加10倍,老人、上班族都是高危人群!”他从“头”到“脚”拆解防护细节:关于头部,要避免熬夜、控制血压,减少脑血管血栓风险;关于颈部,建议中老年人每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关于下肢,他则现场带领大家做“勾脚运动”“踮脚走”,还教上班族在办公室“转手腕”“扭脚踝”等简易动作,“每天3次,每次1分钟,就能让血液‘动’起来”。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健康咨询台,医护人员为居民免费测血压、查血管健康,针对有静脉曲张、高血压的居民,一对一制定防护方案。72岁的刘大爷(化名)有多年腿疾,滨海院区综合外科一区副护士长李妙娥蹲下身,帮他调整医用弹力袜的松紧度:“袜口别勒太紧,早上起床后先穿袜再下床,能减轻腿部负担。”刘大爷感动地说:“在家门口就能问专家,还手把手教,太贴心了!”

科普“常态化”:织密健康防护网
“无论是病房患者还是社区居民,对血栓预防知识的需求都很迫切,这也是我们把科普从病房延伸到社区的原因。”蔡方刚主任表示,此次“从头到脚预防血栓”科普活动,是医院“医患同行 医心为民”医学人文服务年的延伸实践,以党建引领将医疗资源下沉,让党员医护在服务群众中亮身份、践承诺。病房每月定期开展公休座谈会,根据患者病情更新内容;社区则定期组织“党员专家进小区”活动,针对老人、儿童、孕产妇等不同群体定制主题。
从病房里的细致指导到社区中的暖心服务,附一医院血管外科党支部以党建为纽带,把“医患同行 医心为民”的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用专业与温度,为群众筑起一道“防栓护血管”的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