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1978年,源于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现为福建医科大学核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核医学专业培训基地、骨干师资培训基地,福建省核学会、福建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福建省核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福建医科大学核医学教研室主任联席会主任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及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核医学教研室。2005年至今累计招收核医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近50余人、进修生40余人,规培生30余人,2017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首届研究生临床能力(医学影像)竞赛二等奖,教研室负责人缪蔚冰教授获评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科室现有工作人员50余人,包括医师、技师、护师、放药合成人员和物理师等,拥有高层次人才队伍,其中博士10人,硕士15人。曾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五项,省科技进步奖三项;参与编写《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临床技术操作指南-核医学分册》、《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肿瘤PET/CT图谱-神经和头颈部肿瘤卷》等专业书籍和教材;2017年获评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核医学专业骨干师资培训基地;获复旦大学核医学专科声誉排行榜华东区第四名及全国前十提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四十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

核医学科

    核医学科的设备先进,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高性能PET/MR(全省第一台)、PET/CT、SPECT/CT等高端影像设备,还配备了高能、带固体靶的回旋加速器,可以生产多种正电子核素。科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开展肿瘤、神经和心血管等多种功能显像,以及68Ga标记PSMA、DOTATATE、Exendin4、CXCR4、NEB、FAPI及18F标记FET、FP-CIT、AV45、MK6240、DPA714和11C标记MET、CFT等多种新型分子探针显像,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岛素瘤、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疾病、胃肠道肿瘤以及脑肿瘤、痴呆、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989年率先在省内建立核素治疗病房,在茶亭院区设有8张床位。2022年滨海院区新建核素治疗病区,智能信息化管理,拥有23张床位。核素治疗已开展的项目包括碘-131治疗甲亢和分化型甲状腺癌、锶-89治疗骨转移癌以及皮肤血管瘤、瘢痕的锶-90敷贴治疗等;同时还开展多项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和IIT研究。

(以上数据更新截至2025年6月30日)